「丁骨牛排」還是「T骨牛排」?形狀字的「中拉之爭」
上期講過單個拉丁字母在中文裡的不同類型,除了直接引入英文的字母詞,像「維他命C」、「FBI」、「LOL」等,也可以光借字母的發音來代表某個中文或方言字,例如「A菜」= 台語的「萵仔菜」e-á-tshài (本島萵苣、油麥)、和像「N次」的「假英文」。另外,拉丁字母也常用來模擬東西的形狀,例如「T恤」 “T-shirt” 裡的T就像身上穿著短袖汗衫的形狀。
可是拉丁字母普遍之前,有沒有像「T恤」一樣描述東西形狀的中文字?
當然有,很多也還在使用中,有的常用,有的限於專業用途,不熟悉的詞可以參考圖片或用Google 做圖片搜尋。下面來舉幾個用漢字來描出某東西形狀的例子,原理跟「T恤」是一樣的,例子由簡入繁,前三種都是數字:
1.「一字」
這個最簡單的中文字在模擬多種東西的形狀上,相當管用,例如:「一字眉」(unibrow) 就是連成一條的雙眉,英文裡雖然沒有「一」字的圖像,可是也一樣用「一」的概念來造詞:unibrow (= 拉丁語 unus「一」 + brow 「眉毛」),中文取「一」的字形,英語則取其字義。
有時「一字」可以跟拉丁字母I互換,例如「一字型廚具」也可以叫「I型廚具」I-shaped kitchen layout。
2.「八字」
這個僅由兩筆畫構成的字,代表兩邊向下斜的造型,英文常用 “splayed” (「往外岔開來」) 來翻譯,例如:
下面的例子裡的「八」字,指的是阿拉伯數字「8」而不是中文的「八」字,是完全另外一種英文常用來造詞的形狀字:「八字結」 (figure-8 knot)。
3.「十字」
代表基本的「交叉」或「叉叉」形狀,英語的常用對等詞包括稍往右旋轉的 X, “cross”,以及拉丁文 “crux-”, “crus-” 或 “cruci-” (= ‘cross’) 的字根或詞綴。
使用 “cross” 的英文對等詞包括:天主、基督教的「十字架」(cross)、「紅十字會」(The Red Cross)、「南十字」(southern cross; zuiderkruis);形狀較特殊的古埃及十字標誌「聖十字」不用 “cross”,而叫做 “ankh”。另外還有:
用 “crux-/crus-/cruci-” 等字根有:
其他使用各種不同造詞方式包括:
還有工具、五金類的
4. 「人字」
這等於是上面合成尖頂的「八」字,用在:「人字拖[鞋]」(早年一般叫做thongs, thongs 常用來指「丁字褲」後,一般改叫 [split-toe] flip-flops),另外有:
5. 「丁字」
是一個相當常用的字形,有時可以跟拉丁字母T互換,用在:
6. 「工字」
常用在工業和建築術語裡來指中間有凹槽的東西,有時跟拉丁字母H或I可以互換,例如:
7.「川字」
這三條直線雖然是一種蠻基本的形狀,可是用途有限,最常用的有:
往右旋轉90º 就產生一個「三」字,唯一較常用的例子有舞蹈裡的「三字步」 (3-step),另外,新北有家釣具行好像在玩這兩個字形的文字遊戲,店名叫作「三川釣具行」!
8. 「之字」
很像拉丁字母Z,可是英文並不用字母Z本身,而用含有兩個Z的 “zigzag” 這個雙生疊韻詞,例如:
9.「口字」
這個描出基本方形的字用在:
10. 「回字」
通常用來指古希臘和古中國的「回字紋」 (meander pattern),還有一些商品上的用法,像是:
11. 「國字」
大致限於「國字臉」(square-shaped face) 一詞,也叫「本壘板臉」,就是顴骨外側較寬,形成方形臉形。理論上,本來可以選用任何「囗」部的字來模擬方形臉,像「園」、「圖」、「圈」或「圍」,可是「國」字又常用,框內的筆畫分佈勻稱,也稍微有點五官的樣子。很遺憾,部分自認為「國字臉」的人會選擇做下顎削骨整形手術,風險高,該極力勸阻!
12. 「田字」
用來代表重複的方格,形體上跟「井字」類似,例子包括:
13. 「井字」
「井」和「田」一樣,本來就是象形字,春秋時代的「井田制」這個詞也充分發揮了這兩個字的圖像性質。「井」字跟「田」字一樣,英文常可以翻成 “grid” 或 “criss-cross”,例如:
現在最常見的用法該是電話鍵盤上「井字鍵」(number key) 和「井字符號」(pound sign; hashtag),最「好玩」的卻應該是「井字遊戲」,也叫「井字三」、「井字過三關」和「井字棋」,美式英語叫tic-tac-toe 或tic-tack-toe;英式英語叫 noughts and crosses。
14. 「米字」
用「米」字來代表形狀的詞有:
15. 「金字」
唯一常用的例詞就是「金字塔」(pyramid),除了埃及古蹟和類似建築物外,引申義也用在「買空賣空」型的「金字塔式銷售」和「金字塔式騙局」(pyramid scheme) 這兩個詞,也就是所謂的「老鼠會」!
有些字形詞較少用,一般限於較專業的領域,例如:
16. 「乙字」
基本上限於這兩個醫學術語:
“Sigma” 就是希臘字母 ∑,其形容詞 “sigmoid” 就是「似 ∑ 形」的意思。
17.「山字」
「山」字也較少用來模擬東西的形狀,大部分用在較專業的領域裡,例如:
18. 「丫」
作為形狀字,「丫」出現在「丫頭釣竿架」,也可以用拉丁字母Y寫成「Y頭釣竿架」。
除了一般漢字外,有時還會用注音符號來描述某物的形狀,尤其是「ㄇ」字,例如:
19. 「ㄇ字」
這個注音符號,英文有時可以翻成U這個拉丁字母,差別是方向上下顛倒,同時「ㄇ」較方、U較圓,C偶爾也會看到。大部分的例子是裝潢等的專門用語:
為什麼用注音符號而不用漢字呢?雖然有「冂」這個部首,讀者知道怎麼唸就給您加分!唸作:jiǒngㄐㄩㄥˇ,跟「炯」同音,罕用到有些字典根本沒有收錄。至少在台灣,注音符號「ㄇ」熟悉好用得多。
什麼樣的字會變成形狀字?
形狀字常用在需要描寫一種簡單的線條,卻沒有像「圓」或「三角形」的現成形容詞可以用,大部分也用來修飾較具體的名詞。一般來說,拿來作形狀字的字,趨向於:
- 簡單,就是筆畫少
- 常用,就是大家對這個字很熟悉
- 對稱,就是左右或上下兩半的構形一樣,成為鏡像
以上的形狀字例,大部分都符合這三個原則。像「些」或「襄」一類不對稱或筆畫繁多的字,不適合作形狀字,罕見字像「韢」或「蘮」更不用說!形狀字以象形字 (如「人」) 為優,有明顯的部首和偏旁的形聲字,像「識」或「腿」,較不適用於這種用途。
相較下的中文-拉丁「形狀字」
上面這三個原則也適用於像「T恤」一類的「拉丁字母詞」嗎?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們得先指出一些中、英的書寫系統性質不同的地方。首先,因為英文用的拉丁字母,總共也就只有那26個,所以只需幾筆簡單的線條來成字,不像中文常需要一直增多筆畫來區別不同的字,所以就拉丁字母而言,上面的條件1. 「簡單,就是筆畫少」,等於是理所當然的事,不用特別提出來。
就2.「常用,就是大家對這個字很熟悉」這個條件來說,我們又遇到了中英文書寫系統另一個很大的不同。英文用的拉丁字母,有的極常用,像E, T和A,也有的使用頻率低,像J, Q, X和Z。可是因為字母總數少,把整套拉丁字母一口氣背起來並不是一件難事,不像中文,必須要學會5000到7000個字才比較夠用,因此,拉丁字母不管出現頻率的高低,每一個字母的「熟悉度」應該都差不多。
現在只剩下 3.「對稱,就是左右或上下兩半的構形一樣,成為鏡像」一個條件,就拉丁字母而言還算較有意義。不過,不對稱的大寫拉丁字母,總共就只有F, G, J, L, P, Q和R這七個,其他字母都屬於「對稱」一類,再說,連這七個「不對稱」的字母也都可以算「接近」對稱,所以幾乎任何拉丁字母都可以作「形狀字」,差不多都「預設」會符合上面三個條件,並不很需要特別列出來講,這點跟中文有相當大的不同。
上面的中文形狀字例中,有兩個比較「違規」一點,就是「金字塔」裡的「金」和「國字臉」裡的「國」。「金」對稱,卻筆畫較多,「國」筆畫較多又不對稱,可是這兩個較「例外」的形狀字,各自幾乎只出現在一個常用形狀詞而已。
用來當「形狀字」的字,因為構形幾乎都很簡單,而且也反映出現實世界溝通上的需求,所以當發現中文形狀字恰巧跟某個拉丁字母構形相似,兩個也常可以互換,不足為奇。下面列出幾個中、英文形狀字的配對:
一般來說,拉丁字母和所對應到的中文字,總有些或大或小的不同,例如「丁」下面有個T字所沒有的「勾」。拉丁字母本身也因不同字體也有不同的呈現,例如Times New Roman字體屬於serif襯線體類型,就是筆畫末端常有短線,Arial字體則屬於sans serif無襯線體類型,就是沒有這些裝飾用的短線,可是這些「勾」、「短線」等的小差別,通常影響不大。
另一種常見的差別就是角度,有的字剛好是顛倒的,或往右旋轉90º的,像「一」字對應到I、「工」對應到H,「十」字對應到X、「ㄇ」字對應到U。這通常無妨,不過,有時候還是有點影響,例如「V字領」雖然也可以叫作「人字領」,可是沒有「V字領」和「尖領」常用。形狀字有時也可以用來細分同一種東西的不同類型,例如兩邊有踏板的對稱鋁梯叫作「A型鋁梯」,只有一邊有踏板的梯子稱之為「人字梯」或「D型鋁梯」。
「T」和「丁」的決鬥:誰贏誰輸?
華語地區的人,除了自己固有的中文字和注音符號外,現在還多出了拉丁字母、像「の」的日文平假名等,可以用來為新東西命名,這樣就像活水湧進來,能豐富語言的內涵和多樣性。
因為有多重選擇,所以常會導致同一個東西有多重的名稱,舉例來說,“T-bone steak” 裡的 “T-bone”,中文可能本來只有較籠統的叫法,像「帶骨牛排」。為了更精準,一般會讓中文翻譯盡量貼近英文原有的意思和結構,於是就產生了「T骨牛排」。
可是因為中文已經有形似的「丁」字,「丁骨牛排」的說法也同時流行起來了。各有好處:「丁」對最多人較熟悉,也不用打破中文字美觀上的一致性,可是同時T差不多每個人也都會認,而且又會增添一點「異國風味」,同時可以藉以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英文能力,有這麼一點小小自我膨脹的效果,於是類似這種「雙胞胎」詞彙就產生了一種中拉競爭!
如果想知道哪個比較強勢,可以用Google來做個簡單的使用頻率比較,撰稿時,「丁骨牛排」的筆數有113,000筆,「T骨牛排」則有122,000筆,差不到8%,這應表示兩種說法差不多齊平,同時並存。讀者有興趣可以多比較上文的其他例子,看Google 會不會肯定自己的語感。同一個東西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叫法,是任何語言常有的現象。
「丁」和T能不能互換要看詞,而且往往不是黑白分明的問題,常常兩種都有人用,只是個程度上的差別而已。「丁恤」和「T字褲」也許聽得不太習慣,可是網路一查,就會赫然發現兩種說法真的都有!
「丫頭」還是「Y頭」?
上期已經提過含有拉丁字母Y的不同字母詞,包括「Y字型路口」(Y-intersection; 也就是「叉路」或「岔路」) 和男用的「Y前三角褲」(Y-front briefs) 。Y也出現在垂釣用具「Y頭架竿」(Y-shaped fishing rod holder),也可以寫成「丫頭架竿」。「丫」這個中文字是「物體末端分叉的地方」的意思,拉丁字母Y,最早大概來自代表「錘矛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,到了希伯來語變「鉤」的意思,所以從一開始這兩個字都是「象形字」!寫成「Y頭架竿」也好,「丫頭架竿」也好,反正拉丁字母Y和漢字「丫」,都純粹只是當形狀字用,所以都行。
可是有個蠻滑稽的現象,就是有些中文書裡,特別是鉛字排版時代的書,偶爾會看到拉丁字母Y用來代替「丫頭」、「腳丫」、「丫丫叉叉」等的「丫」字,寫成「Y頭」等!兩個字雖然像,可是並不難分辨。到底是因為「丫」字比較少用,檢字較難,還是排版工偷懶,不得而知。其實網路上到現在也看得到這種現象,這應該沒有什麼藉口好講,除非是在故意搞笑。這應該是Y和「丫」特有的相混現象,還沒看過哪裡把「甲乙丙丁」寫成「甲乙丙T」!
我們日常語言裡的拉丁字母詞以及中文形狀字還真不少,而且這種詞類不斷地在推陳出新,本篇只有列出一些常見的例子和構詞原則,讀者有興趣,可以開始注意有沒有一些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新用法,來增添一天中語言能給你的樂趣!
下期預告:在烤肉聚會時,你吃了一根接一根的烤玉米,怎樣用英語表達呢?根數這麼多, “corn” 總該加個 “s” 吧?“I ate lots of corns at the barbecue.”,對吧?可是,別人聽到了,臉上那個納悶的表情是怎麼回事?實際上,你剛說的是「我在烤肉聚會上吃了很多……雞眼」!英文的可數和不可數不是愛加不加,意思有時真的會差個十萬八千里。怎樣避免因錯加或忘了加 “-s” 而出糗呢?下次來說說看,敬請期待!
文/ 史嘉琳(台大外文系教授)
史嘉琳《英語思維50講》每個人的英語基本功,看課程
加入Line好友 |
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
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,從小跟爸爸學德文。高中開始教德、西語,同時也旁聽明大的中文課程。赴德當交換學生一年,學士(明大)、碩士(師大、普林斯頓)、博士(荷蘭萊頓)都念中文和語言學。在夏大教了一年中文後,1984年再次來台定居。1990年辭去新聞局的工作,轉到台大外文系任教,開 始從事「台式英語」的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