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喜燒?香蕉船?打入英美市場的經典外語歌
美國人對外語歌的接受度高嗎?
幾乎世界的任何地方,除了當地母語的歌外,都容易聽到英文歌,但在美國,聽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英文歌。同時,因為美國一直也沒有很重視外語教學,當地人更不容易對外文歌產生興趣。
可是,總有些例外。
筆者從很小的時候常聽到一些蠻好聽的歌,只是聽不懂裡面在唱什麼,有些認得出是德文或法文,有些猜想應該是義大利文,更有些無從分辨是哪個國家的。但因為好聽,有時會不由地開始自己唱起來,結果第一句唱完後,例如法文的“Dominique-nique-nique”,就唱不下去了。那時覺得有點可惜,很想唱但歌詞不會,加上沒有網路,想知道其餘的歌詞只能去樂器行找,通常最後就這樣作罷了。
打入英美市場的十首外語歌,魅力何在?
世界上好聽的外語歌一定很多,但只有極少數比較特別的例子,成功打進英美主流市場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歌脫穎而出?筆者選出征服英美歌壇的十首外語歌,雖然還是西方國家的歌佔多數,但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黑馬。讀者有興趣、有空的話,不妨在YouTube聽一下,看看能不能聽出這些歌曲迷人的地方。
1.法文:“Dominique”(「多明尼克」)1961
這首風靡國際的歌由一名比利時修女自做自唱,她原叫做Jeanne-Paule Marie Deckers,不過,一般人只知道她的英文藝名 :The Singing Nun(法文:Sœur Sourire「微笑修女」)。歌詞敘述創立天主教道明會的西班牙籍神父Domingo de Guzman(Saint Dominic)的生平。1985年時,微笑修女很不幸和生活伙伴Annie Pécher一起自殺身亡。
2.義大利文:“Volare”(「飛翔」,原歌名:Nel blu, dipinto di blu)
現場live版本
迪安·馬丁英義混合版本
Russell Watson實況演出
3.德文:“Muss i denn/Wooden Heart”(「木製的心」)1960
Helmut Lotti全德文版本
貓王和布偶live版本演出
這首原本是1827年由Friedrich Silcher用德文施瓦本方言所作的民謠風歌曲,1960年有人為了在德國服過兵役的貓王Elvis Presley,將原歌改編成德英混合版本,德文部分由貓王用濃厚美國腔演唱。原歌詞說:「我真的一定要去大都市,寶貝你卻要留在這裡嗎?」,後面還答應情人一定會回來和她團圓,但英譯歌詞和德文原文頗有出入。
4.日文:“Sukiyaki”(「壽喜燒」,原歌名:上を向いて歩こうUe o Muite Arukō/「昂首向前走」)1961
歌詞和英譯版本
live版本
這首坂本九Kyu Sakamoto的歌,1961年在日本一炮而紅,1962年,為了讓歌名好唸又好記,就以 “Sukiyaki” 為歌名發行國外,後來變成史上最暢銷單曲,也是唯一在美國大流行的日文歌。歌裡,唱者把頭抬起來往上看是為了防止眼淚落地,所以中文翻成「昂首」不一定很貼切。有不少歌手用其他語言翻唱,其中英文版本的歌詞跟原版本差的相當遠。坂本九在1985不幸因墜機身亡,享年45歲。
5.祖魯語:“The Lion Sleeps Tonight”(「獅子今晚睡著了」,原歌名:Mbube「獅子」) 1961
Mbube原唱
The Tokens 版本
祖魯語Zulu是南非十一個官方語言之一。這首祖魯語原唱版是1939年 Solomon Linda的作品,後來歌曲唱腔變成一整個男合唱團的風格。英文版本的旋律和曲風跟原唱相似。歌詞雖然是英文,可是背景裡不斷重複的“Wimoweh” 一句來自祖魯語的原唱,正確的寫法應該是“Uyimbube”,意思為「你是獅子」。歷年有很多樂團翻唱,但直到白人合唱團The Tokens的1961年版本發行後,這首歌才風靡全球,也登上了美國排行榜之首。
Solomon Linda 1939年的祖魯語歌曲 “Mbube” (「獅子」),由 “The Evening” 合唱團演唱。
6.葡萄牙文:“The Girl from Ipanema” (「伊帕內瑪的女孩」,原歌名 “Garota de Ipanema”) 1962
黑膠版本
單曲版本live演出
這首是巴西巴薩諾瓦Bossa nova樂風的代表作。Ipanema是里約熱內盧南邊的上流市區,歌詞講述一名男子多麼渴望結識海邊路過的美女,美女卻不理他。最有名的版本應該是1964年雙語版本,由Astrud Gilberto和她當時的先生João Gilberto共同演唱,Stan Getz擔任薩克瑟風吹手。後來也發行比較短、沒有João Gilberto演唱的單曲版,英文部分帶著濃厚迷人的巴西腔。在咖啡廳等休閒場所,到現在還是常聽到。至於歌裡講的美女也真有其人,名叫Helô Pinheiro,下面是她2006年的照片:
7.西班牙文:“Love Me With All of Your Heart”(「當太陽升溫」,原歌名Cuando Calienta el Sol)1961
Los Hermanos Rigual 原唱live演出
Ray Charles Singers英文版本
這首本來是尼加拉瓜籍樂隊指揮Rafael Gaston Perez作曲,歌詞原意為:「當太陽在Masachapa(尼加拉瓜地名)升溫時」,後來改成:「當太陽在海灘上升溫時」,1961年由旅居墨西哥的古巴合唱團Los Hermanos Rigual演唱發行。後來也出英文版本,可是意思跟原文差蠻多,在1964年由The Ray Charles Singers唱紅後,其他歌手的各種詮釋接踵而來。
8.牙買加方言/Jamaican Patois:“The Banana Boat Song” (「香蕉船之歌」)1956
牙買加在1494年被西班牙統治後便開始從非洲引進黑奴,1655年被英國征服後,繼續用大量的黑奴耕種甘蔗,當時使用一種簡化的英語來跟黑奴溝通,裡面還參雜一些非洲語言的成分。後來這種「接觸語言」變成黑奴子孫的母語,進而成為牙買加最普遍的語言,稱為 Jamaican Patois,跟標準英語的差別相當大。這首本來是卡力騷Calypso樂風的民歌,講述上夜班的碼頭工人把香蕉搬運到船上後,天亮了(Day-O)準備下班前,要計算搬運的量有多少。此版本的歌手Harry Belafonte出生在紐約哈林區,五歲時被母親送回牙買加跟外婆住,回紐約後學演戲和唱歌。這首是Belafonte的代表作之一,1957年攀上美國排行榜第三名。
9.俄文:“Moscow Nights”(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」,原歌名 “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” /“Podmoskovnye Vechera”)1962
英文字幕版本
這首歌創作於1955年,原名為「列寧格勒郊外的晚上」,但蘇聯文化部要求把「列寧格勒」換成「莫斯科」,1957年得到兩項大獎後就席捲全球。1962年蘇聯紅軍合唱團版本登上英美排行榜第二名。那時剛好是蘇聯和美國冷戰最「冰冷」的時期,所以這首歌在當時能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,顯得特別有意義。
10.中文:“Rose, Rose, I Love You”「玫瑰玫瑰我愛你」(原歌名「玫瑰啊玫瑰」)1951
英文版
中文原唱加上英文版本
這首是1940年代電影「天涯歌女」中的插曲,吳村作詞,陳歌辛作曲,原唱者為姚莉,後來也有許多歌手翻唱。50年代時,中文原唱版也在英美發行,接著英國籍廣播主持人Wilfrid Thomas為這首歌填英文新詞,1951年由美籍Frankie Laine演唱,曾達到排行榜第三名。中文原版是相當平淡的情歌,英文版本卻敘述美國男子愛上叫「玫瑰」的華人女孩,可是男子最後跟她依依不捨地說,他必須坐船回自己的國家,英文版歌曲稱玫瑰為「馬來亞之花」,所以故事設定的地點也許是當年的馬來亞。
美國人也瘋「江南Style、Despacito」
曾在美國流行過的外語歌雖不算太多,但也不僅限於上述這十首,下面列出其他「佳作」級的外語歌,也包括一些比較新的歌曲:
法文: Frère Jacques (童歌「兩隻老虎」的原歌); The Autumn Leaves; La Vie en Rose; If It Takes Forever (自法文音樂劇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/The Umbrellas of Cherburg).
德文: Rock Me Amadeus; 99 Luftballons.
西班牙文: La Bamba; La Cucaracha; Quizás, Quizás, Quizás; Besame Mucho; Eres Tu; Macarena; Despacito.
巴西葡萄牙語: Lambada.
牙買加: No Woman No Cry; One Love; I Shot the Sheriff.
俄文: Song of the Volga Boatmen.
韓文: Gangnam Style.
具有民族特色的西塔琴、喉音唱法也大受歡迎
有些歌不是用外語唱的,可是裡面編入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或曲風,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披頭四1967年發行的“Sgt. Pepper’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”專輯,裡面有些歌用印度的西塔琴(sitar)伴奏,從此美國人就對這個樂器比較熟悉。Paul Simon在1986年的“Graceland” 專輯裡和南非男合唱團Ladysmith Black Mambazo合作後,祖魯語的樂風就開始在美國大受歡迎,該團的音樂也在馬蓋先MacGyver影集的White Rhino這集亮相過。圖瓦Tuvan等樂團的喉音唱法(Khoomei throat singing)在各國舉行巡迴演唱會後,很多歌手和合唱團也開始學習這個技巧並融入自己的曲目裡。
聽過的歌曲不會消失,將化為知識永存腦中
可能你會好奇,這些聽不懂的歌有什麼價值呢?生活有許多藏在日常背景的事,跟我們當下關心的事沒有直接關係,所以大家就不放在心上。但這些零星的小事,無形中會植根在腦海中,等某天遇到相關的事物,可能就派上用場。筆者直到學過一點日文後才知道“Sukiyaki” 這首歌對於日語的初學者有多實用:歌詞裡有很多像「天」、「影子」、「眼淚」、「幸福」等常用詞彙,還有像「為了防止…」超管用的基本句型,學會這首歌,課本背過的單字就會用,可以多瞭解日本文化,也能享受完整地唱一首好聽外語歌的樂趣。年長者能重溫一下童年的回憶,也很開心。
結論:很多原以為是「雜訊」的瑣碎事,到後來可能會變黃金。接觸各種不同的、原以為不相干的事,包括聽不懂的外語歌在內,其實是在為自己鋪一條更寬廣的路,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、提供可以跟別的事物建立聯繫的原料,進而解決各種問題、創造出自己的新天地。
下期預告:因最近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,世界開始更重視美國黑人的處境。其中一個有時會讓黑人受到歧視的因素就是他們說話的方式。「黑人腔」跟一般標準美式腔又有什麼差別呢?每一位黑人都有「黑人腔」嗎?下期我們來一起多瞭解美國黑人的語言特色,敬請期待!
文/台大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
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8月號
訂閱雜誌
加入Line好友 |
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
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,從小跟爸爸學德文。高中開始教德、西語,同時也旁聽明大的中文課程。赴德當交換學生一年,學士(明大)、碩士(師大、普林斯頓)、博士(荷蘭萊頓)都念中文和語言學。在夏大教了一年中文後,1984年再次來台定居。1990年辭去新聞局的工作,轉到台大外文系任教,開 始從事「台式英語」的研究。